《环境生态学》杂志社官网
  首页 > 法制 > 案例库

履职尽责护生态,贵州公安机关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3-01-30 16:42:57   来源:人民公安报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贵州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古树名木资源丰富。2022年9月26日,贵州省公安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局制定了《贵州省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贵州把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坚决贯彻落实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部署,加强协作配合、切实履职尽责,深入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共立破坏古树名木犯罪刑事案件31起,破获刑事案件3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名,收缴涉案古树名木100株,侦破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何某等人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移送起诉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剑河县“3·21”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

强化顶层设计

信息共享联合发力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省公安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局分别召开党委会、专题会等对专项行动进行研究部署,并联合印发了《贵州省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量化工作职责、细化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各地也参照省级模式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切实形成严打严防、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省公安厅将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纳入冬季平安守护行动内容,将破获案件情况作为专门考核指标,确保打出声威、打出实效。

专项行动中,公安、住建、林业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整合工作资源,强化线索摸排,全面提升专项行动的精准性、实效性。林业、住建部门对近年来全省办理的120余起涉古树名木、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行政审批案件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多起涉案线索并移交公安机关侦办。

贵州公安机关对近年来受理、立案侦办的涉古树名木、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件进行梳理,及时开展“旧案”回头看,对多起久侦未结案件进行挂牌督办。同时,全面梳理相关信息,积极拓宽线索来源渠道,从中发现涉案线索进行串并案打击。

强化部门协调

实现联动效应最大化

公安、住建、林业等部门全面落实行刑衔接工作机制要求,加强联合执法、落实监管责任,协同发力,形成常态治理。

由三部门分管厅领导带队,对花卉市场、古典家具加工、木材加工厂等极易发生涉古树名木违法犯罪的重点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及时排查隐患、堵塞漏洞。对全省林业部门挂牌保护的12.8万余株古树、住建部门挂牌的3200余株古树名木进行全覆盖“回访”,全面摸清古树名木现状,将古树名木保护责任以各级林长名义落实到县、乡、村级相关负责人。

贵州省公安厅主动与省人民检察院召开座谈会,及时通报案情,在法律法规适用、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等方面形成共识。

在形成长效机制方面,省公安厅、省林业局针对专项行动中反映出的履职尽责、保护效果、监管措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初步达成共识: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涉古树名木行政审批时,要及时征求公安机关意见,排除人为因素后方能进行经营利用;林业、住建部门在对护林员、古树名木管理员进行考核时,全面引入古树名木保护数据,对不履职尽责、玩忽职守的坚决依法予以打击处理;多方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对古树名木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对分布较为边远、技防措施不能覆盖的古树名木,全面明确乡镇职能部门和村支两委责任,做到人防措施全覆盖。

强化破案攻坚

整治一方震慑一片

贵州公安机关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全面落实“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侦办要求,坚持上游下游一起打、源头末端一起查,通过发起集群战役等方式深挖彻查、追根溯源,全面查清犯罪事实,彻底摧毁犯罪网络。

贵州省公安厅以务川何某等人危害国家重点植物案为抓手,积极提请公安部挂牌督办,成立了以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总队长凌芳玉为组长的专案组,按照“一地立案、多地协作、全省联动”的侦查思路,抽调遵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精干力量开展专案侦查,全面推进破案攻坚,专案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该案已破获刑事案件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查获涉案古树10株。

贵州公安机关加强省级间警务协作,在湖南警方的大力支持下,对涉案人员进行跨省追捕,确保案不漏人、人不漏罪。加强警种间协作配合,公安刑侦、经侦、网安、技侦等警种综合运用刑事鉴定、现场勘查、资金追溯、轨迹分析等手段,逐一研判嫌疑目标,全案锁定犯罪团伙,全面扩大战果。同时,通过媒体及时通报全省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资源违法犯罪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形成侦破一案、震慑一片、规范一行、整改一方的社会效应。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向公众普及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和法律法规知识,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举报违法犯罪线索,提升全社会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热门排行

最新发布

阅读推荐

精彩图片

精彩专题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 010-63367060 邮箱:hjstxzzs@yeah.net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中阳大厦8层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