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2700个。近些年,各地通过实施产业调整、环境整治、引水活水、生态修复和湖内保育等综合手段,湖泊水质明显改善。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我国仍然有近一半的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水质达到优良的比例不足1/4。持续提升湖泊水质需要借鉴已有成功经验,深入剖析湖泊污染共性因素,因地制宜制定保护路径和方案。
我国湖泊保护的成功经验
湖泊治理需要实施产业调整、环境整治、引水活水、生态修复和湖内保育等综合手段,是多部门、多区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多地在湖泊保护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经验。比如,湖南大通湖实施减排增容协同治理,临湖1000米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全部退出、24390亩精养鱼池均退出精养模式,强化稻虾养殖尾水监测和管控。恢复水生植物近 4万亩,建成4个主要入湖口湿地,全面推进疏浚引水活水。这些举措使大通湖退出劣Ⅴ类水体。
云南洱海实施湖泊生态治理,强化生态优先湖泊保护思路,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完成沿湖1806户生态搬迁,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和3座水泥厂,推广绿色化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全面消除27条主要入湖河流Ⅴ类及以下水体,实现上亿立方米清水入湖。“十三五”期间,全湖水质累计实现32个月Ⅱ类。
山东南四湖实施治保用系统治理,高标准治理南四湖污染,清理10万多平方米湖区网箱网围。清退一批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定位要求的产业,3次提高工业治理标准。建成和修复人工湿地25万亩,使达标排放尾水得到进一步净化,再进入南四湖,湖区水质实现了由劣Ⅴ类向Ⅲ类水的跃升。
湖泊水质污染的主要成因
近年来,我国湖泊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湖泊具有水域面积广阔、水体交换缓慢、污染物易扩散等特殊规律,保护和修复难度较大。
控源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一是河流入湖通量居高不下。根据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湖泊总磷标准(Ⅲ类0.05mg/L)远严于河流标准(Ⅲ类0.2mg/L),湖泊水质受入湖河流影响大。二是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少地区仍存在污水管网覆盖不到位、管网错漏接、雨污混接等问题,污水收集率有待提高。三是脉冲式面源污染未有效治理。我国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内降水量的60%及以上。汛期大量城市面源、农业面源污染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导致7、8月水质优Ⅲ比例出现明显下滑。四是水产养殖污染较为突出。近年来,部分湖区围网养殖规模虽然大幅减少,但由于长期养殖,湖底的污染负荷仍然较大,内源污染物依然向水体释放,且部分湖泊周边岸上仍存在不少养殖池塘,养殖池塘清塘时期存在尾水直接外排河道的风险。
湖泊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太湖为例,由于持续高水位运行,加上水草的不科学管护,太湖湖体水草骤减,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较2014年夏季锐减近80%,冬季锐减90%,重构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难度极大。湖泊草型生态系统的退化加速了湖体磷内源释放,造成固磷能力减弱,打破了草藻竞生的平衡,大量生长的蓝藻进一步提高了湖体总磷浓度,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部分调水导致生态格局变化。湖泊调水虽缓解了水资源问题,却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阳澄湖共有4条调水通道,随着长江引水增多,且长江总磷本底浓度较高,加之沿途污染汇入,导致入湖污染物通量增加。同时,阳澄湖换水周期缩短,导致水体停留时间随之缩短,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也削弱了总磷削减能力。水体流动还会加大对底泥的扰动,造成底源总磷释放。
提升湖泊水质的对策建议
提升湖泊水质,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科学谋划湖泊保护策略。湖泊因污染来源多、污染成因复杂,一直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因此要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好湖泊治理的路径。一是从湖泊保护理念上进行战略调整。注重保护第一,拉高保护标准,严格准入条件,确保水质持续稳定向好。注重绿色发展,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从湖泊保护技术上进行路线调整。坚持“以治控源、以保促净”,推动湖泊保护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的全面转变。系统分析湖体本身及其“三圈一纵”(湖滨缓冲带、湖荡湿地、水源涵养林和入湖河流)特征,提出科学的保护路径。三是从湖泊保护手段上进行综合调整。注重区域协同联动,树立“一盘棋”思想,河湖同治、水岸同治、流域同治,形成“互相帮衬”“互相提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生态环境管理新模式。
深入推进控源减排任务。湖泊水体营养盐的动态取决于外源输入与湖内的循环过程,需实施多源同治。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点源管控,推动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入湖、入河排污口规范建设和溯源整治,加大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力度。开展排水达标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检查修复等工作,加快补齐水污染治理短板。二是强化入湖河流整治,收严河道总磷标准,加快推进生态美丽河流建设和劣Ⅴ类水体整治行动,不断削减河流入湖总磷负荷。三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田和养殖池塘高标准改造,支持使用有机肥料、绿色农药,提高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积极探索水产养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积极推进湖泊生态保护。目前,湖泊生态保护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生态恢复路径。建议积极总结已实施水生植被恢复工程并取得良好成效的湖泊保护经验,逐步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的生态治理方案,通过恢复本地优势植被物种,培育适宜挺水及沉水植物,科学构建水下植物群落,恢复完整、稳定、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
提升监测分析综合能力。湖泊总磷来源复杂,需要通过科学手段精准发现问题。一是加强湖泊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出入湖河流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实现总磷通量“可量化、可考核”。实施主要入湖河流、支浜加密监测,推动溯源治污。开展不定期巡查,强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以日保月、以月保年,坚持以点(点源)保河、以河保湖,不断提升湖泊治理水平。二是推动建立湖泊生态评估制度。开展湖泊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对总磷来源分析研究。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分析反演湖泊总磷污染源,通过定期反演,精准识别总磷高值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