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杂志社官网
  首页 > 民生 > 旅游

九寨沟的后花园,如何让人更爱了?

发布时间:2023-03-17 17:00:18   来源:中国环境APP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40岁的建龙是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中查村人,自2018年起,他成为中国绿发九寨公司的一名护林员、调解员,守护当地的绿水青山。

像建龙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也不在少数。据统计,2013年以来,共有1200余名村民在当地的酒店、商业和施工等地务工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明确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九寨沟是如何靠绿水青山实现振兴?

地企共建,实现蝶变新生

中查沟,因与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一山之隔,又被誉为“九寨沟的后花园”。

九寨沟的后花园,如何让人更爱了?

九寨鲁能胜地(非遗小镇)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旅游是九寨沟县的主打产业。然而,尽管有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但旅游体验深度不足,也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硬伤”。

如何让游客前来旅游时真正慢下来?近年来,九寨沟县开启了一场从内而外的提档升级和蝶变新生。

顺着中查沟往里走,原乡藏寨风貌依旧,但靠近雪山却是另一番风景,悄然有了新模样。山水之间,一座文旅综合体坐落其中,是当地最负盛名的九寨鲁能胜地休闲旅游度假区。

依托优质的资源,短短几年,中查沟通过精雕度假体验产品,正成为促进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并逐步与九寨沟景区形成“九寨人间仙境,中查度假胜地”的双峰格局。2021年7月,九寨鲁能胜地获评“四川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了阿坝州省级旅游度假区“零”的突破。

为了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漳扎镇中查村、郎寨村两村村委与公司联合成立九寨鲁能胜地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

“在成立党建联合体的基础上,我们还依托《九寨沟县中查沟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协助中查村建立乡村旅游公司。”中国绿发九寨公司主要负责人说,我们还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对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进行联合会商,为企业和多民族群众团结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此基础上,中国绿发九寨公司还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度假区+国有企业+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推进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标准化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全域发展、绿色崛起,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中查沟的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让群众口袋“鼓起来”精神“富起来”

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改善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社会整体福祉水平。

九寨沟的后花园,如何让人更爱了?

九寨森林地球仓

中国绿发九寨公司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通过把产业优势同当地资源禀赋紧密衔接,因地制宜打造非遗游、民俗游、体验游等深度旅游产品,可以让更多村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刘敏是一名外地大学生,七年前毕业后来到九寨沟。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中查村建立乡村旅游公司,组织专业营销力量,帮助中查村完善马帮路线、拓宽营销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帮助村民开发马帮游览、藏寨观光、藏家体验等文化旅游产品,协助村民打造“中查集市”,为村民带来持久稳定的旅游收入,也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体验,增加了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还在度假区美丽汇商业小镇提供专门商铺,与周边村镇共建农村合作销售处,定点销售本地扶贫农副产品,同时利用中国绿发遍布全国的业主资源,通过提供专属定制的九寨特色农产品,为村民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中国绿发九寨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共建帮扶,仅每年企业安排职工租赁群众民宿一项就达到490万元收入,人均增收超过1.2万元,如今村民人均收入位居全省农村前列。

“共建”对象不只是九寨沟。九寨鲁能美丽汇建设九寨藏羌非遗博物馆,成立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室,引入杨华珍、嘉阳乐住等阿坝州籍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师资,面向周边村民定期组织羌绣、唐卡等非遗技艺的大师培训讲座,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帮助村民生产藏羌绣、藏香、藏服等特色文创产品,并使用自主品牌,在文创商店进行推广销售。

如今的中查沟,古碉藏寨、田野村落,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并努力成为践行“两山”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窗口示范基地。

“我们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引领,扎根中查沟,积极依托自身优势,主动担当作为,以党建引领、地企共建为抓手,带头履行央企责任,深耕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并以九寨鲁能胜地休闲旅游度假区为载体,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动与当地共建共享,努力闯出乡村振兴示范的新路子,在中查沟绘就了一幅民族地区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中国绿发九寨公司主要负责人说。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热门排行

最新发布

阅读推荐

精彩图片

  • 《河流与文明——黄河文明的世界意义影像作品展》北京站盛大开幕
  • 视觉中国:第二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摄影征集活动进行中
  • 更加便利 更富创意 更重体验——从2024旅交会看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方向
  • 鄱阳依托千年民俗 打造忠烈文化IP

精彩专题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010-58301147 邮箱:hjshengtaixue@163.com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A座20层 邮编:100009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7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