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杂志社官网
  首页 > 热点 > 观察

优化生态空间连通性,提升区域生态质量

发布时间:2023-02-06 10:10:48   来源:环境经济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自然景观破碎化现象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发挥,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首次将“生态连通度指标”作为重要指标,期望能够科学评估区域重要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并在具体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

生态空间连通性影响区域生态质量的重要原因

景观破碎化对生态质量的危害

景观破碎化是指原来连续成片的自然景观,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干扰,被分割、破碎,形成分散、孤立的岛状生境或碎片的现象。自然景观破碎化造成自然生态斑块面积减少、数量增加、连通性降低,生态空间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被阻隔,生态系统完整性遭到破坏,生态结构稳定性变差,干扰了正常的生态过程和生态调控能力,严重的时候会出现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丧失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直接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景观破碎化是当前生态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快速城镇化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生态斑块逐渐破碎和减少,进而改变景观连通度。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2018/19前沿报告:全球环境的新兴问题”中将生态连通性列为全球面临的五个关键问题之一。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也指出,要“着力解决自然景观破碎化、保护区域孤岛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等突出问题”。

提升生态连通性是遏制自然景观破碎化的重要手段

生态系统破碎化和退化导致的生态斑块或栖息地岛屿化,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连通性丧失。生态空间连通性保护即强调栖息地之间能够保持或恢复连接,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也强调区域生态过程的正常流通,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性和恢复能力。多项研究表明,在破碎化的景观中维持较高的连接度,有利于种群个体在残留生境间的扩散运动,从而可有效缓解片段化种群的局域灭绝风险。增加景观连通度被认为是降低栖息地破碎化负面影响和促进物种在自然范围内迁移的最佳手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区委员会(WCPA)指出,“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需要景观规模的保护……这种积极的、整体的、长期的方法就是连通性保护”。

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指数是科学评价区域生态连通性的重要指标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将“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指数”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就是要科学评价区域生态自然景观破碎情况和生态连通性状况,从维护和提高重要生态空间连通程度的方面,达到增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的目的,以促进生态质量和稳定性提升。

“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强调评价对象是“重要生态空间”,即应是满足一定面积需求,具有相对完整生态过程或功能的生态空间,评估内容则是生物体或生态过程在这些斑块间的运动受到的促进或阻碍程度。这一指数不仅能定量评估生态系统连接程度,反映生态空间连接的总体情况,而且能够根据重要性程度排序,揭示每个生态斑块的相对重要性,识别影响生态系统连通性的关键区域和组分。

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评价可以直观地反映区域生态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及其对生态过程影响,为科学掌握区域自然景观整体功能连续性和区域生态质量提供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也可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开展区域生态保护以及建设性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增强生态空间连通性的工作建议

通过科学合理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构建连续生态廊道和踏脚石廊道,连接孤岛化的生境空间,有利于削弱景观破碎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和连通性,提升区域生态质量。在现有经济发展趋势和土地制度难以大幅度增加或恢复生态空间的背景下,尽可能保护或重塑生态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增加生态系统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生态结构网络性建设,成为增强区域生态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

生态廊道是保持生态流、生态过程、生态功能、能量在区域内连续和连通的关键生态用地。为了促进国际上对于生态廊道的共同理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生态廊道是一个明确界定的、长期管理和经营以维持或恢复有效的生态连通性的地理空间(2020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长达数百乃至数千公里的大尺度生态廊道在世界各地兴起,不仅为生物迁移提供了通道,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对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小型自然生态斑块

小型自然斑块(踏脚石)可在整体连通性改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物种可以利用小斑块作为踏脚石,分散到其他斑块,从而有助于连接大而远的斑块。在城市内对红松鼠种群续存的保护研究发现,提高城市内部残留生境与外部源生境之间的连通度可以实现该种群的有效保护。同时,一些小斑块的特殊环境可能使它们成为某些物种的重要栖息地。特别是在城市化背景下,随着生态空间面积的下降,小型的生态空间斑块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效利用“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指数”评价方法

由于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指数在评价过程中能够根据重要性程度排序,揭示不同生态斑块的相对重要性,识别影响生态系统连通性的关键区域和组分,生态保护管理部门可以以此指标为依据,将其作为生态保护和空间使用的重要参考因素,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连通性改善工作。


环境生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生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生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生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热门排行

最新发布

阅读推荐

精彩图片

  • 京津“走廊”三大引擎促区域协调发展

精彩专题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电话: 010-63367060 邮箱:hjstxzzs@yeah.net

@环境生态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中阳大厦8层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021号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17522号